Molecular Plant:解析玉米单倍体诱导分子机制 创新单倍体诱导方法
解析“玉米中单倍体是如何被诱导的?”这一困扰植物学家60年的关键科学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并理解单性生殖这一基础生物学过程有重大意义。
Molecular Plant:破解大豆重大病害“症青”的病因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大豆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分子植物病毒学团队成员联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多位专家在权威植物学期刊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题为“A new
Plant Physiology:研究揭示植物光合作用光适应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迟伟研究组综合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植物生理学等多种技术手段,揭示出一种植物光适应的新机制。科研人员以叶绿素荧光参数为指标,筛选到一个对高光敏感的拟南芥突变体nadk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揭示小麦条锈菌致病新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转录组分析发现Pst_A23过表达导致大量差异可变剪接基因,进一步研究揭示了Pst_A23可直接与可变剪接位点特异RNA基序结合,干扰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抑制寄主植物免疫反应。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我国科学家揭示茉莉酸调控番茄萜类化合物合成和抗虫性的新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鉴定转录因子SlJIG通过调控TPS基因的表达或参与经典的茉莉酸防御途径。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研发出基于HIGS的双抗大豆新种质材料
近日,植保所作物线虫和细菌病害监测和防控创新团队应用寄主诱导基因沉默(HIGS)技术,研发出靶向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 SCN-CHS )的转基因大豆遗传材料新种质,该种质材料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高度抗性,同时兼抗尖孢镰刀菌。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Plant Communications:构建大麦地方品种突变体库与TILLinG技术平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联合中德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构建了中国大麦地方品种“哈铁系”的化学诱变突变体库,并建立了基于扩增子测序的经济高效鉴定基因组局部诱导突变技术(TILLinG突变体筛选技术)。相关研究成果3月12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Plant:研究揭示温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团队,揭示了温度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机制,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到流行,取决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三要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全球气温升高是未来几十年
Plant Communications:北大生命学院秦跟基课题组揭示植物绿色花瓣形成的奥秘
自然界中黄色、粉色、红色和紫色等颜色的花瓣很常见,而绿色花瓣却很罕见。对于虫媒花来说,抑制绿色花瓣的形成能更好地将花瓣与绿色的叶片区分开来,有利于昆虫识别花的位置以更好地帮助植物传粉。但作为观赏花卉,绿色花卉却显得高雅珍贵。目前花卉市场上绿色花卉品种并不多,只有少数几种花卉如菊花、玫瑰、康乃馨有绿色花瓣的栽培品种,这些绿色花卉品种因为珍稀而更有商业价值。因此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转座子插入是白菜驯化表型变异的重要来源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团队完成的题为“Transposable element insertion: a hidden major source of domesticated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Brassica